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313期。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出兵抗美援朝之前,已有三支隶属于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朝鲜师”提前离开中国,奔赴朝鲜半岛,参与了朝鲜半岛统一战争的激烈战斗。这些部队作为朝鲜人民军中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骨干力量权威配资之家官网,曾多次给予美韩联军重创,立下赫赫战功。
由于中朝两国是友好邻邦,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在近代对朝鲜的侵略,使得当时中国东北地区聚集了大量来自朝鲜的难民和朝鲜族军民,人数总计超过两百万。自1910年日本强占朝鲜半岛起,近四十年间,众多朝鲜人在中国东北安家落户,生育后代,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正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东北解放军积极团结和吸纳了成千上万的朝鲜籍、朝鲜族士兵,他们投身于中国的解放事业,仅成编制的朝鲜族整师就有两支。
展开剩余78%1948年,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时,朝鲜半岛已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但南北尚未统一。东野中服役的朝鲜师官兵们士气高昂,满怀激情地期盼回国建设一个强大富强的祖国。应朝鲜当局请求,毛主席慷慨下达指示:其中两个整师先行回国,其余部队经过整编后,陆续北上回朝鲜。为支援朝鲜兄弟,这些部队全部配备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弹药,且我方未收取任何费用。
1949年,超过两万名朝鲜师官兵陆续离开中国大陆,而剩余约一万余人经过在河南的整编,分批转入朝鲜人民军服役。至此,共有三支师——第164师、第166师和第156师,约四万人回归朝鲜。熟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经过多年正规军训练和实战磨炼的老兵,对于新生的朝鲜军队而言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四万老兵释放出的战斗力远远超出纸面数字。随后的朝鲜战争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验证,东野朝鲜师的战斗力远超一般朝鲜人民军主力,他们被编入第4、第5和第6师团,在战争初期轻松击溃韩国军队。
回国后的朝鲜师官兵英勇善战、纪律严明,令韩国军队闻风丧胆,视其为“天兵天将”,根本无法抵挡。士兵们素质高且怀有深厚的爱国情怀,这些因素使得归国部队的战斗力异常强悍。尽管情感上难舍,但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朝鲜师指战员的心情——战争结束后,他们理应在朝思暮想的祖国重新扎根,不再回到中国定居。根据当时的民族政策,许多来自朝鲜的东野老兵拥有双重国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自五十年代中后期起,约有一万四千名老兵陆续从朝鲜返回中国,主要定居于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选择在中国长期生活,而非留在朝鲜。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师在战争中约有一万余人阵亡,也就是说近半数幸存者最终回到了中国。这一现象乍看似乎不合逻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方面,这些官兵对朝鲜战争留下了极为痛苦的记忆。回国后,四分之一的战友阵亡,死亡比例极高。这主要与朝鲜军队高层缺乏作战经验,盲目追求功绩有关。仁川登陆战后,朝鲜人民军被敌军切断防线遭受惨重打击,朝鲜师官兵伤亡惨重。此外,这些部队是从中国战场抽调回朝鲜的,作为本土并非核心主力,经常被派遣执行消耗大且任务不合理的行动,进一步加剧了人员损失。不仅基层官兵受苦,许多干部将领也因被视为“延安派”而遭到政治打压甚至迫害。
另一方面,朝鲜军队的军风远不及同期的中国解放军严明。东北野战军以战术和纪律著称,在罗荣桓政委、谭政等政工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官兵间互敬互爱,团结一致。而朝鲜人民军则深受苏联影响,军官享有特权,普通士兵则需对上级殷勤奉承,稍有违抗便遭体罚或开除,这种军中等级森严且不公平的风气令从中国回去的官兵非常不适应甚至反感。虽然回到了名义上的祖国,但环境与他们此前在中国服役时截然不同,难以适应。其实不仅仅是军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让他们感到失望。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批官兵在中国还有众多亲属,且受益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改革政策,他们在东北分得土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东北地区一直有超过一百万的朝鲜籍和朝鲜族人长期留守,未曾回朝。人非草木,情感难以割舍。许多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将士,早已融入当地文化氛围。综合来看,面对回国作战后还留有这条后路,约有一万余人重新返回中国并不令人意外。许多人去世后也选择葬身于中国境内,而非回归朝鲜故土。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